开栏的话
去年12月,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国家档案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对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等59个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刘艳晨等43名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是全国档案系统的先进典型和标杆模范,为展现他们奋进新时代的担当作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见贤思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本报开设《星耀兰台》栏目,陆续刊发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
羊城里,珠江边,隶属于广州市档案馆的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是南国一股朝气蓬勃的年轻档案力量。近年来,这里年轻的档案人守正创新,积极努力探索档案“收、管、用”的另一种可能,羊城兰台可谓“无边光景一时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放眼望去皆是“90后”,这里在职人员平均年龄仅有32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档案工作者应该都是“老同志”的刻板印象。“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引进了20多名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上从广州电视台转制来的‘原班人马’,为我们档案工作注入了新生‘活水’。”广州市档案馆馆长冯秋航介绍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口述档案录制现场,“90后”主持人小彭在采访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家本地私营皮鞋厂“何植记”老板何炳,她的同事编导、摄像师在旁也忙得不亦乐乎。这里是专门用于拍摄、录制的声像档案制作室,条件与电视台演播厅无异,拥有广播级6讯道高清数字演播室制作系统、专业灯光和音响设备。“我们策划的《家族往事》口述档案专题,目前已录制了60多人。中心在《广州日报》《广州文摘报》刊登公告,欢迎社会各界的朋友联系我们,带上您家的档案资料,来现场讲述家族的故事!”小彭笑着说道。
类似《家族往事》这样的专题,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还策划了《图说广州》《口述历史——档案纪实》《知青岁月》《广府文化》《名人档案》《民间工艺人物访谈》《政协访谈录》《亚运人物访谈》等多个专题。中心团队独立完成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全流程。这些专题从不同侧面记录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还原广州重大事件,反映广府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流的拍摄设备和专业的摄制场地为口述档案录制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岭南艺术家、广府民间工艺大师、广州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都是这里的常客。年纪轻轻的小彭和她的团队既访谈过许多广州政界、文艺界名人,如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著名画家许钦松,著名雕刻家潘鹤、许鸿飞,广绣传人陈少芳,广彩传人翟惠玲等,也采访过众多平凡又有故事的广州老百姓,如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珠江纵队队员,解放广州的亲历者等。
每一个个体的冷暖人生汇聚,组成了社会的整体记忆。个体的口述对官方叙述进行有益补充,民间的视角是官方表达的有力印证。摄制团队组织策划的《羊城街巷》《非遗传承录》专题,用镜头记录广州寻常巷陌、市井风情,使广州记忆的构建更加立体生动。
此外,摄制团队还围绕广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各类政务活动和重要会议的拍摄,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2019年,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还联手市社科联和广州电视台,利用场地和设备参与制作访谈栏目《大咖有约——知名企业家进校园》,并在广州电视台和学习强国APP上播出。
用新颖的方式践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传统的接收或征集,档案部门或多或少处于档案资源获取的被动位置。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勇于创新,从接收、征集到主动拍摄录制,化被动为主动,在源头上活化声像档案,守护和传承广州城市记忆。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8年6月,广州市某单位紧锣密鼓筹备一个重要展览,所用的一批档案严重老化受损。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作为“广州市档案修裱中心”,接到了抢救这批档案的紧急任务。当收到受损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档案已发生严重粘连、变形、霉变、字迹褪色,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极有可能变成“档案砖”。
中心修复人员第一时间按照抢救程序,对这些档案进行低温冷冻、消毒、干燥、除尘、压平等一系列抢救处理。多名“95后”修复师加班加点,蹲点观察,及时干预,将损失降到最小,成功抢救了这批共计84盒的档案。事后,中心对此次抢救应用的技术、方法、流程等进行总结,进一步健全档案抢救工作体系,并制作视频教学片供业内参考。
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应急时是全市“档案抢救队”,平时则是全市“档案修复保障队”。中心承担广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日常修复任务,尤其在中山纪念堂设计图纸(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广州市府合署建筑设计蓝图等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修复师们还服务全市档案修复工作,目前已帮助广州海关、市工商业联合会、市地方志、增城区档案馆等多家单位修复重要档案,如国家重点保护档案增城《畲族族图》等,并开展档案修裱相关培训。
去年10月,来自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中心工作人员激动地说:“太感谢了!我们找了十多家单位、公司,都没机器能把这些带子读出来!”原来由于教学需要,他想把关于1990年广州白云机场劫机事件的录像带内容读取出来,但辗转多处均无设备能够读取。中心技术人员通过对录像带进行数字化转换,顺利将内容在电脑上读取出来,为广州市消防员抢险培训提供了生动素材。
老旧录像带、录音带的数字化工作是中心技术“专家”阿来的拿手活,近年来中心已为市政协、黄埔区档案馆、南沙区档案馆、白云区档案馆、越秀集团等多家单位提供了服务。
除了修复,仿真是中心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哇!完全看不出原件和仿真件的区别!”一位在中心参观修复、仿真现场的小学生惊呼。“95后”修复师小黄向学生们解释道:“近年我们专门订购了一套高精尖仿真设备,包括扫描仪、电脑、专业显示器、专用软件、打印机等,基本做到所见即所得。”
接待大中小学校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是修复师工作的一部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苦练‘内功’。修复是一门手艺活,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更合适的技术方法,比如近来参考国外前沿脱酸技术,配置专业设备和脱酸溶液,使修复后的档案酸碱值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延长纸张使用寿命的效果。”入行20载,已是修裱行业“专家”的孙姐谦虚地说。
广州市档案馆平时用于展览的仿真档案全部出自这里。2018年6月,广州市档案馆新馆二期正式对外开放,近4000平方米的展厅共有展品500余件,包括大量的建筑图纸、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的仿真件,均来自中心几位仿真师之手。
如果说档案载体必然要老化,那修裱就是“时光逆转机”,让档案载体焕发新颜,让历史再现当下。档案修复本是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但中心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内不断精进档案保护技术,对外以修复技艺充分服务社会,精心守护和传承广州城市记忆。
上林春讯人间满 剪出红梅花万枝
2019年11月,正值广州市档案馆成立60周年之际,一位曾在档案馆工作的退休老干部重返单位。在刚刚布展完成的“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发展历程展”展厅里,他从众多展品中,一眼看到了正在展播的纪录片《兰台岁月——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成立60周年》。片中生动的老照片、库房今昔对比画面,让他驻足良久,泪眼婆娑,深情感慨:“筚路蓝缕启山林,几代人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太不易!”像他一样在档案馆各种回顾展里触景生情的并不鲜见。这些令人动容的纪录片和内容翔实的展览均出自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
为做好筹备工作,中心负责展览工作的主力之一“90后”小柏,已连续两个多月加班至深夜。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空旷的档案馆大楼里,他字斟句酌地修改展品说明,四处查证,以防纰漏。“今年是广州解放70周年,为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我们筹备‘广州解放70周年档案文献展’,不少档案是第一次展出。”
“筹备过程遇到很多困难,如人手不足、高质量展品缺乏等,展览团队加班加点,协调同事,深挖馆藏,多处寻访,‘展十八般武艺’,以向市民呈现最真实生动的档案展。”小柏深有感触地说道。
像小柏一样,展览团队的每个策展人都有为了某个展览绞尽脑汁的经历。“我们探索建立了‘策展人负责+团队协作’的策展机制,每个展览由一名策展人负责,团队其他成员协作,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与团队合力。”展览团队中有着10多年策展经验的唐博说。
“我们还探索将展览与传统编研有机结合,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充分考虑将展览内容编辑成册、印刷出版,使展览和编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2019年6月,“黄笃维艺术档案展”开幕,同年11月,《黄笃维艺术档案展辑录》编辑出版。2019年11月,“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发展历程展”开幕,计划于2020年完成《广州市国家档案馆60年发展史》(暂定名)的编辑出版。此外,团队协助广州市档案馆完成了《抗日战争档案选编》(卷一)、《民国广州花园城市建设档案选编》的编辑出版工作,撰写了不少高质量资政参考,完成了《抗日战争档案选编》(卷二)立项申报等。
精心推出的展览吸引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珠海市档案馆、济南市档案馆、香港政府档案处、香港历史档案馆等兄弟单位前来参观交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2019年,展厅接待参观者近4万人次,获得上级领导、档案同行和市民群众的好评。
“我觉得档案馆现在做得很不错,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档案馆的认知和理解,不管是固定展览还是临时展,都做得很有档案特色和广州味道。”一位来馆参观的市民在展厅留言簿上称赞道。
参观完展览后,市民常常前往位于展厅旁的声像档案利用室观看声像档案片。1949年珍贵影像《民主华南——解放广州之战》、记录习仲勋在暨大的《春回暨大》、金日成访问广州的真实影像《热烈欢迎朝鲜政府代表团》等深受市民欢迎。
“原来还有这种出口画,人物真可爱!”小学生东东在父母带领下来到声像档案利用室,观看了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制作的通草画片子。“我们在广州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看到每个周末有声像档案展播活动。这里观影环境跟电影院不相上下,不仅可以观看反映广府文化的《广绣》《广彩》《广州花市》等片子,还能欣赏到经典电影,孩子喜欢又能学到东西,很不错!”东东妈妈说。声像档案展播活动截至2020年2月累计播放500多场,服务1.8万多人次。
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精心打造的各个展厅和声像档案利用室渐渐成为广州大学城网红打卡点、广州旅游团常游路线、广州党员教育活动热门选择。这是对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探索重塑档案馆亲民形象,“广迎八方客”,守护和传承广州城市记忆的充分肯定。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27日 总第3556期 第一版 |